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白龙埂村民委员会

白龙埂:七里冲东侧自风包岭由南向北酷似巨龙蜿蜒数里的山脉直奔松滋河,相传此山岗系龙脉,与七里冲西侧凤凰沟的凤凰图腾形成龙凤呈祥之势。因其山峦岗地泥土呈白色(俗称糯泥),故名“白龙埂”。

白龙埂村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属松滋县上明乡。1950年后属老城区柏杨乡。1958年为南岳人民公社的同心、青林、宝塔、鸣凤四个大队,1961年属(老城区)柏杨公社。1970年青林并入同心为同心大队、鸣凤并入宝塔为宝塔大队属(老城区)桃岭公社。1975年同心属陈店公社、宝塔属老城公社。1980年因大队名称与当地地名不一致,同心更名为白龙埂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镇白龙埂属(老城区)桃岭乡、宝塔属(老城区)老城镇。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白龙埂村划归老城,便与宝塔村同属老城镇。2005年1月宝塔并入白龙埂,白龙埂村民委员会属老城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1990年国家实施长江中下游低丘岗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战略,投资80万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40万元)、投工150万个,兴建了老城镇白龙埂柑桔场。

2016年国家实施三峡移民后续工程,为解决老城镇城东片区及陈店镇柏杨片区群众安全饮水,投资3500万元兴建了松滋市白龙埂自来水厂。

龙头挢:该桥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至今保存完好,有松滋的“赵州桥”之称。桥头镌刻有一龙头,故名“龙头桥”。公元1999年6月28日松滋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松滋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联塔:俗称宝塔,位于老城东门外一里处。老城古八景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山:亦称鸣凤山,位于老城南门外约半里,老城古八景之一。高家山曾是鸣凤村乃至后来的宝塔村村部所在地。现在的鸣凤山已被开发为春绿花飘香,金秋桔橙黄的水果基地。

罐把湾:老城南门外一公里处(原陈老公路)地形酷似陶罐的罐把子一样呈弧形沿山坡向山冲(似罐体)弯曲,故名“罐把湾”。

五里墩:老城南门外5华里处的一个烟墩(古代传递信息的设施),位于白龙埂村部正对面的土墩。属老城至洋溪古驿道遗址。

清水堰:老城南门外(原陈老公路)路北有一水塘,塘内有一股清泉常年渗出,故名“清水堰”。

花园屋场: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清水堰东南方向250米处有一富裕人家不但房屋场地宽阔,还在屋旁修有花园故名。

姜家大堰:位于清水堰以南250米往桃子岭村道西边有一口大018堰,解放前属姜姓所有故名。

崔家湾:位于姜家大堰以南300米往桃子岭村道西边有个山坳湾道处居住着崔姓人家故名。

大路坡:白龙埂村西南尽头有老城至陈店的公路从此经过,故名“大路坡”。属老城至洋溪古驿道遗址。

风包岭:白龙埂村西南尽头有个较高的山包,相传清初吴三桂领兵于此,曾在山包上顶风观阵,故名“风包岭”。属老城至洋溪古驿道遗址。

柏杨树岭:位于该村西南与陈店镇柏杨村交界处之山岭,称之柏杨树岭。

皂角树岭:位于老城南门外往柏杨树岭方向,北距吴家土地150米处,山岭上原来有根很大的皂角树,故名皂角树岭。

吴家土地:位于老城南门外往柏杨树方向,南距皂角树岭150米,东北距罐把湾600米,吴姓人家在该处修了一座土地庙故名。

跑马堤:白龙埂东北位于龙头桥上游的黑石溪口有一道堤,相传清初吴三桂曾在该处跑马练兵而得名。

黑石溪:白龙埂村东北位于龙头桥上游由陈店镇柏杨村常年泻下一股溪水,因小溪里的岩石呈黑色,故名“黑石溪”。

铁石溪:白龙埂村西北位于白龙埂柑桔场北有股溪水注入松滋河,因地下含铁矿而溪水似铁锈,故名“铁石溪”。

望(王)马咀:俗称王八咀。位于老城西门外半里处白龙埂8组。1951年经考古确认为长江(松滋河)边距今8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天王堂:白龙埂村西北桥头河下游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用青石建造的泄洪闸,因地处松滋县城上端以保全其平安,故名“天王堂”。

桥头河:白龙埂西北位于松滋河江堤与山壁的衔接处,有座石桥通向河码头,故名“桥头河”。

八仙庙:位于新老公路18公里处北侧,1850年前,该处有一石头牌坊,上书“八仙”二字,后来当地一老者捐资修造一座小庙而得名。

四里铺:老城东门外四里处曾经开有一家杂货店铺而得名。

大范家冲:白龙埂村东北位于黑石溪以西曾为范姓人家居住的一个山冲,因为这个冲口较大,故名“大范家冲”。

小范家冲:白龙埂村东北位于黑石溪以西曾为范姓人家居住的山冲,因为这个冲口较小,故名“小范家冲”。

宝塔水库:1959年冬破土动工,历时三年,起自黑石溪经小范家冲、大范家冲到水库大坝(堤长250米,高16.7米,堤面宽8米,)蓄水020610万立方来、承雨面积17.6平方公里、灌溉农田2.5万亩的小(一)型水库,当时名为黑石溪水库,后因水库依偎在古老的云联塔东南,故名宝塔水库。

白骨塔:白龙埂村西北位于老城西门外一里处,相传明朝时知县蔡文波挖护城河,将挖出的尸骨集中于此,修一砖塔密封,故名“白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