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九朝县都——松滋老城

万里长江,穿山劈岭,呼啸奔腾,出西陵峡后便渐渐温驯下来,江面变宽,水流变缓。两岸也渐次由崇山峻岭变为丘陵、平原。流经松滋口后,便分出一条支流,名曰“松滋河”。松滋河主流南行,一分支回长江,围出一岛—— “百里洲”。顾名思义,方圆百里,是人们心中的富饶之乡。地沃人勤,棉白麦黄,物产丰富。主流长江,沿北侧东下,过赤壁,斩龟蛇,携汉水,直奔南京、上海,汇入东海。松滋河则顺百里洲南缘奔流,十余里后再分支,圈出又一沙岛——江心洲。江心洲小,方圆二十余里。此后松滋河南行数百里,过关斩将,去了洞庭湖。九朝县都——千年“松滋老城”就座落在这松滋河分支之处,坐南朝北,依山傍水,与百里洲、江心洲隔水相望。城南,丘陵起伏连绵,山冲稻田千垄,楠竹松柏茶花,瓦宅清塘垂柳;城北,一马平川,良田万倾,农舍村落, 炊烟袅袅;城西,乃松滋河堤,蜿蜒曲折;城东,丘崚平原接壤,棉田稻田参杂,一条古道往东,去朱家埠、划子嘴(地名,今新江口,松滋市城区 )。据史记载,古城始建于1600年前东晋年间。也许列祖列宗占星卜卦,认定此处为风水宝地,倍加爱护,她才得以延续千年。

老城古城

古城由城墙环围,东南西北,城门四座。城墙方圆七里,高三丈。城外有护城河,宽约两丈,深约十尺,清水绿叶,绕城一周,俗称城河。城河两岸垂柳成荫,绿草茵茵,野花摇曳,絮飞蝶舞。碰上连日大雨,城河水也会泛滥,甚至漫到城墙脚下。每座城门原有吊桥起落,抗日战争时期,同城门一道被拆除。听老人讲,乙亥年间(公元1935年)突发大水,江堤溃破,城外汪洋一片。城民们紧闭城门,堆筑沙袋,日夜奋战,城池得以保全,城民安祥。

城东门至西门,长约二里,北门至南门,大约一里多,故城廓呈长方形。城南门外,山峦丘陵,西起松滋河岸,向东延伸,连绵百里。至城东门外,突起一山丘,其上耸立雄伟古塔一座,名曰“云联塔”,俗称宝塔,山则为“宝塔山”。城西门与松滋河堤之间有一街相连,约一里之遥,人称“西门外”。街两侧皆为民宅。其南侧中段有一庙宇,名曰“静修庵”。庵内主持德高望重,尼姑数名。此庵乃佛教圣地,常年烟火不断。1966年之前,与印度佛界常有书信联系。此段松滋河又称“西门河”。出西门不远,还有一道,斜向西南方去,约三、五里地,也达松滋河,该河段叫“桥头河”。沿此道行至一半,南侧田野间可见一古塔,塔身玲珑小巧,砖石结构,称为“白骨塔”。出北门,乃平川农田,沿土道行三、五里,也到松滋河,此段又称“北门河”,上游堤岸有船厂几家。北门城外也有民宅数间。出东门,一短街,两侧约有十来户人家,此段又叫“东门外”。街头北侧竖有一座牌坊,俗称“杀头牌坊”。邻近往北不远,有一荒草丛生的乱葬岗,是旧时处决犯人的地方。出东门外后,古道东去,处于丘陵山脚与平川湖区之间,宝塔高高立于南侧山上。

城内有东、南、西、北四街,中心有一座鼓楼。东门至鼓楼段为东街,去西门段则为西街。鼓楼附近乃孔圣庙、衙门要地。孔圣庙离古楼仅几歩之遥,衙门约百步之远。孔圣庙、衙门均位于街北侧。孔圣庙内有牌坊、莲花池、月宫桥,前庭后院。孔圣庙街正对面有一大石池,名曰“泮池”。县衙大门正对南街。西街中段,分出一巷,朝西南方去城隍庙。南街,长约大半里,直达南门,街道两边多为民宅。中段有一石桥,桥下溪水穿过,桥名“南街桥”,溪称“溪沟”。溪沟东流,融入东门城墙下的大堰、小堰中。过南街桥后,有几处大宅及柴坊。东街店铺居多,少有民宅。有关帝庙、仁威观、开利寺、行辕公馆、贞节牌坊等。鼓楼东行百多步,伸出一街北行,即北街。北街不长且窄,多为民宅。中段有一深巷东行,俗称“北街巷子”。巷口有牌坊一座,巷内青石铺路,民宅古老庭深,雕梁画栋。

城内主街街面皆为石板,石板之下系下水道,俗称“阴沟”。两侧房宅、店铺均有“漏暗”(古城俗语,即排水沟)与其相连,全城自成一体排水、排污系统。街不宽,仅容两辆人力车相错而过。两侧店铺、民宅、寺庙、殿宇、祠堂、官府,多为斗子墙、木梁、石台阶梯建筑。青瓦白墙,龙脊翘椽,木门石柱 。店铺多为木板门面,由几扇或上十扇门组成。每扇门的一侧上下有门轴 ,对准门臼方能旋转自如。早上店铺开门,便要一扇一扇地端下,俗称“下门”。睌上打烊,要一扇一扇地装上,又叫“上门”。大一点的店铺,一半或三分之二的门面由木板门构成,余下的由柜台及柜台以上的一块一块的梭动小木板门组成。有些店铺高悬烫金匾额招牌,有的则以布幡巾旗为号。店铺大门前皆有三、四尺宽的屋檐,雷雨天行人、客户则可打站避雨。民宅前门则多为两扇或多扇大木门,讲究的大门上有各式雕刻、狮头铁环、铁钉等。少则三、五重,多者九、十重。从前至后,前堂、天井、堂屋、睡厢、客房、伙房、后院等等,一路过去。大宅内,多有砖石古井,井水冬暖夏凉,常年不干。民宅、店铺多为老式薄砖斗子墙结构。斗子墙由八寸长五寸宽一寸厚的薄砖砌筑成一个一个的小方盒,盒子内再灌土渣石, 一层一层地垒砌而上。房架系木柱大梁结构,屋顶由小块拱形青灰瓦铺盖。东街一带,主要店铺从前到后,大多顺序为前门店铺柜台,堂屋正殿,天井水井,庭院花树,厢房卧室,伙房餐室,后院杂屋,长长一溜。

每当夜幕降临,各店铺前大都要掛出几盏灯笼。许多店铺“打烊”很迟,酒店、茶馆则是繁忙时间。茶馆内拍漁鼔,说评书,常常是座无虚席。“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狄青传”被说书人讲得活龙活现。临近的村民收工后也有来赶夜市、喝茶、听说书的。东西主街一段,常常是灯笼串串,烛光通明,热闹繁华。至六十年代初,城里仍有更夫巡逻。每当入夜,便四街行走,鸣锣报时。

巍峨挺拔的宝塔、坚实高大的城墙、精致壮丽的鼓楼、婷婷玉立的白骨塔;窄窄的青石板街,一家挨一家的店铺、民宅,巾幡、匾额;衙门、牌坊、护城河、石板街、莲花池、城隍庙、文昌宫、孔圣庙、静修庵、关帝庙 …… 茶楼深巷,石桥流水使古城显得无处不美,既安祥美丽,又繁华热闹。

老城,史称“上明”。自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 年)即设为县都。城民最初来自安徽宿松,时值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东晋南渡,流民西迁,得以在今湖北落脚,立松滋县。历经九朝1606年,直至1943年,县都迁往“划子嘴”。古城千年,虽历经战乱、灾荒,饱经沧桑,但截至五十年代初,尚处处可见石狮、石马、石佛、石像、石鼓、石龟、石碑、麒麟 ……

除城墙损伤严重,城门在抗日期间被拆,需要复修外,四街、十二巷、七十二古井、宝塔、古楼、白骨塔及诸多古墓、民宅官府、寺、观、庙、殿大多完好。东西南北四街,城内城外,仅牌坊就有十多座。人们常说,松滋老城,文物遍地,挖地三尺,皆是古迹。

老城,历经九朝,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缩影,镶嵌在松滋大地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邓全美

邓全美,男,1951年出生于老城东街,美籍华人。原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腔科医师,现为美国著名麻醉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