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松滋老县城

老城者,松滋老县城也。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设松滋县,从此县名沿用至今,而县治所在地皆于现在老城镇。县城位于松滋北部,县南及三湘四水、丘陵起伏的武陵余脉,北濒一泻万里、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东临广褒无际、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西接崇山峻岭、巴山逶迤的秀丽三峡。这里是古云梦泽的西南岸。

老城怀古

清朝以前,这里曾是长江主航道的重要商埠。那时以水运为主,巴蜀商船从松滋马峪河入口,经松滋河入公安、安乡,到洞庭湖岳阳出口,湖南江浙商船则从洞庭湖经安乡、公安到松滋马峪河出口入川,比走石首、荆州要近一百多公里。千里江南荆堤由此而始。

据历史记载,明朝称之为皇堤,离县城西门约两里之遥的天王堂,黑山庙就是皇堤的起点,往西去江南再也没有堤防设施了。为什么?岗峦起伏,以山作堤了。城外西门河王马咀就是松滋古渡口,这里曾经岸边樯桅林立,江中千帆竞渡,日有千人拱手,夜看万盏明灯。

南宋诗人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到四川去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路过松滋时,有《晚泊松滋渡口》七律一首,其中云“系船日落松滋渡,跋马云埋滟滪关”句,松滋渡就是现在的西门河王马咀,而滟滪关亦作滟滪滩,在奉节以东五公里的瞿塘峡口,是长江三峡著名险滩。当他第二次路过松滋时,夜泊渡口,在船上赏月饮酒赋诗,著《松滋小酌》五律一首。大概是冬天,当时写下“风声撼云梦,雪意接潇湘”的名句,点明了松滋的地理位置。

盛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松滋渡望峡中》七律一首,但见渡头轻雨,岸边寒梅,云际溶雪,梦渚草长,叹楚秦夷陵大战,秦军已成黑土。

三国蜀汉伐吴,刘备在白帝城外筑永安宫,已是荒土一堆了。笔者祖居松滋老县城,青少年时代有幸见过前人松滋渡望峡中的意境。

在1958年以前,每当秋高气爽,雨过天晴,万埃尽净,站在渡口岸上,极目远眺,但见西边天际群山莽莽,诸峰耸立,巴山连绵东去,山间雾气升腾,白云缭绕,岩旁茂林修竹,屋宇俨然,巫山十二峰尽收眼底,落日余晖透过群峰像一道道彩色利剑刺向苍穹,霞光反射到江面,微风徐来,泛起万朵金星,这样瑰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难怪唐宋诗人再次流连忘返,停舟饮酒赋诗,抒发怀古之幽情,然而这样秀美的景色,自从1958年大办钢铁以后,再也见不着了……听到的只是洋溪枝城采石厂隆隆的放炮声,见到的是枝城水泥厂、宜都化肥厂漠漠漫天的灰尘和宜都三线工厂林立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1958年以前松滋河还是常年河流,冬天古渡口还停有大量川湘木舟,而现在由于泥沙堵塞,河床抬高,短短的50多年就变成季节河了。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松滋县治始筑土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广西人陆锡璞任松滋县令,重建砖城。他把烧砖任务摊派到全县各保各甲,凡丘陵山区就在当地按统一规格烧制好,用手推车送至县城验收,湖区则自带钱粮到县城南门外柏杨树、七里冲一带,伐木烧砖送到城下。现在挖出的城砖还有刘家场、街河市、西斋等字样。陆县令在清朝进士中还算得上是一个清正廉明的才子,书法造诣颇深。他来松滋上任时路过武昌,时任武昌知府的同科连友摆酒接风,酒席间请他赐予墨宝。他曾略带醉意,挥笔写下了“我”字在上,“鸟”字在下斗大的“鹅”字,落款松滋陆锡璞,此碑现存于武昌黄鹤楼公园的碑廊内,该字颜体兼行草,自然贯通一气呵成,颇有大家风范。他的字迹在县内仅存“云联塔”三字。此公精通阴阳风水学,他看出老县城地基是一条龙脉,而且可能出天子和宰相,天子姓朱,宰相姓齐,重建砖城时把原向正东的城东门移向东南方向,说是压朱家地脉,又修建城隍庙压龙头,建登云楼压龙腰,筑云联塔压龙尾,而云联塔可压齐家地脉,从此朱齐两家都改了姓氏,朱家改姓王,齐家改姓李,就有了“生李死齐,生王死朱”之说,现在李氏家族去世先人的墓碑上还原了过去的姓氏,成为齐某某了。城墙建筑历时三年,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竣工,城高三丈,周长七里,城外又绕护城河,宽二丈,深一丈。抗日战争以前古城保存完好,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井,三座贞节牌坊,一座绞人牌坊,城内寺观庙宇、楼台亭阁颇多。“关帝仁威开利寺,孔圣文昌登云楼,伍宅云联月宫桥,城隍静修莲花池。”日寇南犯时,其飞机经常轰炸老城,城内百姓为了逃生,古城墙开始被毁。1954年涨大水,城内青石板路被撬,有些石牌坊被毁,石头用去防汛堵口了。文革时破“四旧”,城内古建筑及城隍庙内的多座菩萨被砸坏。樟木雕的城隍栩栩如生,全身关节与真人一样都可活动。城隍被劈了当柴烧,泥塑十殿阎罗,人鬼形象逼真,教人化贤,多行善,莫作恶。后来城隍庙改作收粮仓库。开利寺内的四大天王比汉阳归元寺的四大天王还要高大,被打碎后其泥麻混合的土渣就挑了几十担。两米多高的大肚弥勒佛是生铁铸的,被砸后送到农械厂做了犁地的铧犁。还有一些宋、明、清朝代的铜菩萨香炉等砸烂后当做废铜卖到了供销社废品收购门市部。假若放到现在,那些国宝级的文物其价值该有多高啊!关帝庙比较大,有三重大殿,后面有配房,解放前还有菩萨和尚,解放初时把正殿的一切设施都毁了,改为戏场和大礼堂。文昌宫面积也很大,解放前被大地主刘昌嗣改为私立中正中学,刘昌嗣本人任校长。伍家亭子位于西街农械厂对面,后面就是莲花池,是六角亭式建筑。里面有一块两米多高的明代石碑,上书“皇明兵部尚书伍忠襄故宅”十一个大字。伍氏原籍松滋杨林市人,直到解放前夕还有伍氏后人来县城周围收租。登云楼俗称古楼,位于中街,下面是用规格统一的青石块做成的拱形门洞,宽高各一丈五,横跨街道,跨度三丈,上面用石板砌成平台。平台中央有六角亭状两层塔形建筑,上面面积很小,内塑有一魁星,手握毛笔,曰“魁星点斗”。下有一神龛,内供文曲星,城楼上有一块大匾,上书“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解放前曾有人在上面开茶馆。抗日战争时期在鼓楼上吊有一口大钟,有专人负责看管,当日机来犯时,便敲钟报警,全城居民听到钟声后便躲进防空洞。西北就是孔圣庙,庙门有一座石牌坊,宽五丈,高三丈,四柱二层,上有“八仙过海、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镂空石雕,在荆州全市还未见过这样大而精美的石牌。走过石牌坊就是一座青石砌成的月宫桥,桥下有水池,过桥后就是大殿。殿内正中央有一牌位,高四尺,上书“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九个大字。在牌坊正对面穿过街道,有一口用青石板砌成的泮池(旧时学宫前均有泮池),一作行善放生用,二作满清时大凡考取贡生秀才等文人都要绕着泮池转三圈再进孔庙祭奠孔子。后来拆毁后石头用去防汛了,圣庙改成派出所和镇政府。朝代更替,沧海桑田,由于种种原因,祖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松滋县有两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一处是老城西门河王马咀,另一处是杨林市紧靠公安县的桂花树。解放前读小学时经常约同学们在西门河洗冷水澡,还见到过岸边被江水冲刷垮塌后的窑洞遗址。并排有四个用火烧过的半边窑洞,洞内土壤全是红色,洞外河岸上有很多石片,当时我们没有在意过这些石头玩意儿。1951年荆州考古队来此考古,出土了不少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如石刀石斧等,如今还保存在荆州博物馆内。

在明末清初,松滋曾两次遭受天灾人祸。一次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其起义部队由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率领,曾占领松滋宜都等地,人民大量逃亡;第二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清,自称周王,其反叛部队前锋到达松滋县城,其巡辕所在地就在县城南门外约八公里的桃子岭黄龙寺,寺旁还有其屯兵操练的跑马堤。据传吴三桂自称是真命天子,黄龙下凡,夜宿黄龙寺时,正值春天插秧季节。寺旁有一堰塘,鸣蛙鼓噪,吵得他不能入睡,他说:“你们都去死了罢,免得吵人。”从此黄龙寺的青蛙就都不叫了,不过这也只是传说而已。日寇南犯时,笔者逃难曾在黄龙寺下面住过,那堰塘内的青蛙同样叫得很欢。康熙十六年,在马峪河松滋河段清兵水师与吴三桂水师大决战,吴三桂兵败退入洞庭湖,从此一蹶不振。康熙十七年,他在衡州(现在衡阳)称帝,不久就死去了。吴在松滋约半年时间,到处拉丁征粮,致使田园荒芜,市面萧条,哀鸿遍野,人民逃亡,县内人丁大量减少。直到乾隆初年,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据说是先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凡年满十五岁至五十岁的青壮年男女用绳索捆绑,先送到四川。江西因未受战乱之苦,人丁兴旺,把江西人再押送到湖广,挽草为记,分派田亩,三年不完税。比如,松滋戴姓家庭,原在县城西门外,得田二十多亩,后来长兄落籍县城,老二迁到王家桥,老三则迁到江陵马山去了。从乾隆到民国近两百多年内,松滋进入了社会相对稳定,商贸比较繁荣,农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发达的时期。

民国初年,外族入侵中华,国内军阀混战,到处拉丁派款,致使田园荒芜,商贾倒闭,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27年秋天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未经战斗就占领了松滋县城,老百姓称之为南兵赶北兵。南兵有两样武器,一把拴着红绸的大刀和一杆步枪,腿缠绑带,头戴大草帽,虽然个头矮小,但个个精神抖擞,士气旺盛,且纪律严明。而北兵也有两样武器,一杆烟枪一杆步枪,平时在县城无恶不作,而且个个上鸦片馆,当北伐军打来时,他们望风而逃,抱头鼠窜,不敢应战。北伐军的师部就设在县衙门内,只待一个多月就往宜都宜昌方向追歼北军去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松(滋)枝(江)宜(都)三县是毗邻地区,尤其是松滋县和枝江县经常为地界而扯皮,有时甚至把松滋县北门外的小洲子都划入枝江县。时任三县县长的姓名也很有意思,老百姓戏称“冤孽贺驼子一起来”。松滋县县长叫鄢业,枝江县县长姓贺,是个驼背,而宜都县县长叫余启来。松滋枝江世有宿怨,老城西门外约两华里地的临河山丘叫白龙埂,往上约一里,江边有石突起,像一个大石甑,名曰酒甑子。再往上有江水漩涡,称为灯盏涡。枝江百里洲就在白龙埂对岸,取名史(死)家河,酒甑子对岸胡(糊)家河,灯盏涡对岸徐(熄)家河,说来也巧,对岸也真是这三姓,这也许是一种巧合罢了。

(原载松滋《文史资料》)

戴家银戴家银

戴家银,男,1936年出生于松滋老城西街,中共党员,高中文化,老城供销社退休干部,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作品在市级媒体发表。2016年2月10日(正月初三)病逝,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