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老城,古城

老城设县治,长达1600余年。老者,历史悠久也。东晋成帝时(公元326年——342年),安徽松兹人因避战乱,迁徙辗转,来到云梦泽西北隅。这里大片滩涂裸露,西边是丘陵和山地。下水好捕鱼,上岸能种粮,入山可打猎,是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于是成建制大规模迁移,连地名也照搬,于是有了湖北省松滋县——现在的松滋市。有史料为证,“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在荆土者,侨立松滋县,县治于上明 (《晋书》)”。上明就是老城。松兹:1.汉诸侯国,晋改置,故治在今安徽霍丘宿松县东(一说为北)十五里,隋废,唐复置,旋废。2.汉高成县地,晋侨立松滋县,故城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南宋迁汉襄口,即今治,清属湖北荆州府,今属湖北荆南道(《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民国版)。安徽宿松县也沿用旧名松兹,省份不同地名相同,因了历史渊源行政区划并存。略显不同的是,前者北枕长江,东倚松滋河,南抱蠡田湖。山河表里,水网纵横。视野所及见水,足迹所至涉水,“水”字边使得地域特色尤为突出。上世纪40年代,县治搬到划子嘴,即现在的新江口,在其南端20公里处。老城日渐式微,成为一般乡镇。老者,历史陈迹也。

镇上有四街,鸡肠似的,弯曲狭窄。东西两街最长,人也最多。至于多少巷,多少井,只是从老人口中略知一二。周边护城河,大部分依旧,少数淤积。无论你到哪条街巷,青砖黛瓦,斗墙歇山,翘角飞檐,瓦松簇簇,前院后厅,天井居中,格门鼓皮,徽派特色随处可见。笔者当年刚调到老城任教,住在区公所,住的就是解放前刘姓大地主的房子,三间三进,上下两层,青石门槛,铆钉正门,楼梯、吊顶、地板都是上好云杉,窗户格栅,鹤立鸡群。“天晴上街穿套鞋,电话没有走的快,裤子一脱电就来。”即老城“三大怪”,说的是交通、通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往北往东1公里,就是浩瀚长江与汹涌松滋河,居然没有供排水系统。好在新一届政府急民之所急,申请立项,划拨资金,组织施工,街道修成水泥路面,摇得呜呜响的电话机被光纤通讯取代,变电站扩容,老化线路更换,在宝塔水库建自来水厂,生产、生活用水彻底改观。

几乎没有工业,可称道的不过是老城机械厂和织布厂。哦,还有桥头河的砖瓦厂。从事手工业的不算少,手艺人深谙经营之道。南街戴姓豆腐作坊,卤豆干无人匹敌。厚薄均匀,颜色纯正,香味独特,极为走俏。遇到红白喜事,顾客只好提前预订。估计与上色、卤汁、火候有关,好多人都试过,怎么也不如他。向他请教,秘而不宣,祖传工艺,岂可示人?重要的是他结识新顾客,不忘老朋友,热情周到,当然也财源滚滚。西街两家皮革作坊,纯手工制作,一张姓老板,是我邻居的舅倌,皮质、款式与质量不错,曾订制过一双凉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此高档,羡煞多少人!

城隍庙的神祗,剪除凶恶、庇佑百姓。庙后一方土地,种出的芹菜,青葱欲滴,脆嫩爽口,汁液充足。起初,人们以为是种子不同,于是将留的种,改种到其它地方,没有如许风味。将其它地方的芹菜种,播到这里,味道殊异。播种季节,从前道姑们尽量多种,精心培育。送给县衙父母官,布施城中百姓,特别是那些病入膏肓的居民。纵然一小把,体现的是临终关怀。虽然珍贵,从来不曾发生过偷窃事件。哪怕是杂念一闪,仿佛亵渎了神灵,也要暗暗忏悔。南门外至风包岭公路北,有利用世行贷款开发的长江上中游柑桔基地,规模好生了得。采摘季节,贩运车辆络绎不绝,国家增加了税收,果农腰包也鼓了起来。除了特产,还有珍稀动物。两头忙,一种小型蛇,首尾都有头。金黄,细长。有无毒腺,不知道。听说过,也亲眼见过。区公所后院墙边,砖缝里溜出一条,一年轻后生把它拉出。仔细辨认,尾巴上的头是假的,并非如人所述。亮蜈蚣,通体发光,有别于荧火虫,多生活于稻田、土埂和山上。秋季晚上从稻田经过,便不时看到发光曲线,比蚂蟥细些。某日,与龚老师外出归来,在路上曾一睹真容。

别以为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就不高,相反餐桌上挺有档次。不少居民拥有少许菜地,子女适当贴补也够了。能吃苦的过得更好。某年汛期,松滋三中一位姓赵的门卫,准备好网具、挑担划子、电筒,傍晚下水,溯流而上,到得松滋口,鱼多得装不下,只好把小的扔掉,再返回,天亮起坡,足足两百多斤!数九寒天,有的人出去摸鱼,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大盆,另一头挑着木板和鱼篓,棉袄反穿,胳膊露于外。到得沟边,盆入水中,横上扁担,木板置于盆上,匍匐划行,来回摸鱼,少则三五斤,多则上十斤。某老古稀之年,以船为家,不时有惊人收获。他“教育”孙子:“某某大本毕业,30岁了,连媳妇都讨不起。没有文化的我,不时端一杯(指酒)。”需要购买的,不用发愁。枝江百里洲农民,天天过河把蔬菜和水果运过来,物美价廉。蠡田湖盛产鲜鱼与莲藕。马峪河林场,树归国有,地柴归农户,闲时砍了,挑到老城,不过一两分钱一斤。买个缸灶,就可升火做饭。年轻后生谋职,把眼睛盯着荆州、沙市、宜昌、新江口、刘家场。逢年过节,拖家带口,扛大包,拎小袋,一拨又一拨,回到父母身边。带回银子与欢乐,也带回傲慢与偏见。过完节了,男人微醉的脸上露出笑意,打着饱嗝,女人牵着孩子,向老人拜拜,随口答应着过一段日子再回家看望。

老城早酒,也是一绝。十字街口,一两根竹竿撑起的破布棚里,两三张油光光的歪斜桌子,七八只嘎嘎响的靠背椅子,近旁一劈柴缸灶,灶上一锅沸水,内置一冒着热气的蒸笼,再是一小炒煤炉,上有小铁锅,做些顺风、肚片、猪脚之类卤菜,间或一钢精锅稀饭,一坛泡菜,萝卜、包白、辣椒、雪里蕻,少许卤花生米。来客人了,一声吼,二两酒,三碟菜,四个肉包子,便端到面前。除了卤菜,其余配菜不要钱。包子个大肉多,吃了还想吃,掏钱也干脆。三五人,凑在一起,头碰头,兴起时,几声哈哈;愤怒了,痛骂一顿,日子放在这酒里过。刮风下雨,特别是大雪飘飞,脚被飘飞雨雪打湿,烟熏得眼睛睁不开,仍然津津有味,要的就是这个氛围和气场。有一年,我们奉命到西斋去监考中考,吃食并不错,几个老城籍教师私下说,没有早酒垫底,没有烟熏火燎,没有人声鼎沸,有什么意思?悠哉游哉的生活并非有闲阶级的专利,老人不用上班,把孙子送到学校,再来过早,着急干什么?吃辛吃苦的农人,忙月过完,把菜出了手,喝点酒,解解乏,再忙别的,谁能说个不字?来了客人,领到这里,想吃啥就吃啥,省好多事。熟人一声招呼,只要不误正事,也会凑过去,下次再以这种方式回请,不要几个钱,感情也加深了。想必这就是早酒习惯的由来。

民风古朴,热情好客。少有混混欺负外地人、外地人到老城耍横的。“松滋人,礼性大,进门就把椅子拿,毛把烟,砂罐茶,开口就是哦伙啦!”对老城人的待客礼数作了精当概括。不论熟与不熟,三两分钟,就能混个哥们儿,吃饭了,把椅子往桌边一挪,有菜无菜,能喝个酒酣耳热。上慈下孝,家庭和睦。学生胡某,父亲过世,母亲又招了个四川男人,日子清苦,但相敬如宾,前夫女儿患慢性病,夫妻俩天天探望,实在拿不出什么,就把舍不得吃的小红萝卜削好,作为水果送去,感动着所有人。东街李姓理发师傅,儿子没有工作,郁闷不已,配合父亲经营,脏活累活抢着干,不时与客人来个荤段子,父亲插科打诨,儿子侧耳倾听,宛如兄弟一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年笔者早上买菜,把自行车停在农行营业厅门前,没有上锁,忘了骑回来。下午三四点钟想起,连忙跑去,还在原地。性格直爽,是非分明。路见不平一声吼,妇孺皆不例外。工商所干部家属,公婆倒床,忤逆不孝。到松滋三中学校对面某寡妇家过早,婆媳都数落她。她出言不逊,引来肢体冲突。众人弄明原委,不觉骂声一片。自讨无趣,悻悻而去。兔子不吃窝边草。江心村某年轻人品行不端,引来公愤。父兄为民除害,将其绑缚沉江。虽然践踏了法律,仍得到村民同情。

老城地灵人杰。皇清诰授紫光阁功臣、太子少保、建威将军、四川广西提督彭承尧,就是老城朱家埠人氏。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今尼泊尔)犯藏,他率兵讨伐,击退敌军,皇上加封厚赏,有御赐金匾传世,子嗣数辈荫袭。相传故居前的千斤石狮,就是他用枪从四川挑回来的。传说或许不实,可能得舟楫之便,但上下船,是他挑的,即便如此也了不起。大凡政界军界人物,簪缨为鲜血染红,担心日后有鞭尸盗墓之辱。病逝后,于夜间抬出数十口棺材,翌日蠡田湖便有48座封土堆出现。孰真,孰假,抑或皆假?不得而知。黑石溪刘用宾,兄弟间排行第八,人称八老爷,清代翰林学士,当官做府,爱民如子;隐居乡下,厚待下人。不时与长工开玩笑,抬进抬出与嫁姑娘的笑话,至今活在老城人的口中。其后人刘永早女士,曾经是我的同事。雷以动,马峪河林场人氏,传说能把《四书》倒背如流,也是同朝翰林学士。还有先人王其勤,进士及第,做过南京户部主事,旋擢兵部郎中。弹丸之地,竟有数人在群雄纷争中,以文韬武略博取功名,真是可圈可点。

东街两三箭处,有六棱五层云联塔,兀立于水库东侧山丘之上,娇花含羞,翠竹弄影,绿树掩映。山脚下沃野平畴,一望无际。“白云绕塔四方接,绿水青山白水悠,烟火万家垄不断,往来如织路人稠。”谁能说昔日繁华是天方夜谭?老城还有“古八景”,以“高山鸣凤,莱洲霁月”最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老城文物园,创建者为挚友胡青云先生,在资金匮乏年代,做得如此之好,实属不易。拙作《老城文物园记游》编进《松滋风情》,后来又收入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文指路与应试模拟》,正月初次见面,寒暄数句,其夫人袁丽萍老师端出鸡蛋茶款待,不禁受宠若惊。我不时带学生参观并练习方位说明文写作,其中陈列有石香炉,上书小篆“奎文阁”,讲解时我问同学是否认识,赵同学回答:“当然认识。”“哪三字?”答曰:“南天门!”擂倒众人。

开启尘封的记忆,再现心中的老城,拥吻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犬子《老城情怀》(此文于13年前在河南某杂志发表)中写他在西门河捉蝌蚪打湿了鞋,不敢回家,晾在石头上,童年快乐在焦急等待中匆匆划上句号,随后离开小城。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是期盼再回老城。谁说不是?那里又有哪些新变化?永远的朋友,同事龚本照、李家树、黄元举、曾凡俊、熊顺富等老师们过得可好?

曾令麟曾令麟

曾令麟,男,1957年元月出生于荆门市,本科学历,中教高级,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警督,副处。从教25年,2005年至今,在湖北省沙洋范家台监狱工作。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期间,在原国家教委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和原全国《语文教学论坛》为代表的13个省(市)18家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和教学指导文章一批,在省级以上论文大赛中多次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主编、参编7种中学生读物公开出版,指导学生在全国各地杂志上发表习作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