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老城,新城

且不说老城有多老,也不说老城有多大,单是从老城的前身——史载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始建上明城算起,这座古城迄今已逾1600年了。老城镇位于松滋北部,松滋河南岸,北枕长江,西接三峡,东与八宝镇相接,北与枝江市百里洲镇隔河相望,西与陈店接壤,东南距松滋市区21公里,西距松滋口8.5公里,东距历史名城荆州80公里。

我们一行人在老城镇政府陈镇长和文化站黄站长的带领下从东门旧址入城,在东门附近,有一云联古塔,云联塔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距今168年,五层六菱形塔身,设计精巧,外形壮观,是松滋最早的地面古建筑。走进塔内,可见文字砖;知县陆监修龙李,还有“莲花”压纹青砖。“云联塔”三个字由当时松滋知县陆锡璞题写。原来塔身每层都有风铃,风吹铃响,余韵幽远。云联塔现为省级保护文物。塔下有一云塔寺,塔前有一水库,称宝塔水库,哺育着一方人。1943年因日军侵华战乱迁徙,老城从此衰败。抗日战争前古城保存完好,城内原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古井九宫十八观三座贞节牌坊,颇多楼台亭阁。“关帝仁威开利寺,孔圣文昌登云楼,伍宅云联月宫桥,城隍静修莲花池。”即关帝庙、仁威观、开利寺、孔圣庙、文昌宫、鼓楼、伍家亭、云联塔、月宫桥、城隍庙、静修庵、莲花池。如今不少古井被废弃,但仍有六十口以上古井在涌流。老城民风古朴,曾是松滋的文化中心,文物园里保存了松滋第一所学校——高等小学堂的石刻。

我们绕道到了西街的静修庵,静修庵旁的莲花池,长江边的王马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在王马咀,戴家银先生向记者忆起70多年前的儿时,常在江边游泳,常看到江岸土崩,露出石刀石斧等,一排四个半边窑洞,洞内土壤全是红烧土。1951年经考古确认为一处距今8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解放前读小学时经常约同学们在西门河洗冷水澡,戴家银先生告诉我们,王马咀就是松滋古渡口,这里曾经呈现岸边樯桅林立,江中千帆竞渡,日有千人拱手,夜看万盏明灯的热闹景象。盛唐刘禹锡(公元1170年)赴川路过松滋,赋诗《晚泊松滋渡口》一首,给世人留下“系船日落松滋渡,跋马云埋滟滪关”的美好诗句。当他第二次路过松滋时,夜泊渡口,在船上赏月饮酒赋诗,著《松滋小酌》五律一首,“风声撼云梦,雪意接潇湘”。戴老告诉我们,以前松滋河还是常年河流,站在江边放眼西望,隐约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峡口景象。后来就再也看不清了,可见污染之严重。现在由于淤泥堵塞,河床抬高,短短的50多年就变成季节河了。静修庵收藏有一块石刻:西丈等界寺。等界寺名不见经传,不过据唐代《续高僧传》法安中出现“隋荆州等界寺”线索,同时还提及荆州隐士刘虬。“法安终于等界寺,寺在私洲之上,西望沙洲,即刘虬注法华之地,今经台历余基尚在。”

游老城古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明城了。自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在老城设县到1943年因战乱迁徙,历经九朝,史称“上明”。《元和志》:明犹渠也。城在渠首,故曰上明。上明在城东三十步。晋末,朱龄石开三明,引江水以浸稻田,后堤坏遂废。上明即老城作为南河郡治243年,兼作荆州刺史部治所15年。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县令石敏中始筑土城,1940年7月开始,为躲避日军空袭,松滋县机关迁往车家冲。1942年,日机炸毁部分城垣,民众为方便疏散,自行拆毁大部分城墙,后来,老城城墙彻底毁尽。《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关于“上明城”说道,(松滋)县西一里。亦移阻江南,上疏曰:自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转,臣兄温经略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镇之。今宜全重江南,转戍江北,南平孱陵县界,地名上明,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北枕长江,西接三峡,请自江陵移镇上明。从之,遂为重镇。齐永元二年,萧颖胄奉南康王宝融称帝于江陵。巴西太守鲁休烈等不奉命,败荆州兵于峡口,进至上明。江陵大震,颖胄遣蔡道恭屯上明以拒之。

听朱厚宽老师讲老城望乡台——奈何桥等建筑,比“鬼文化城”丰都毫不逊色,可惜解放后因为种种原因被毁掉了。老城古有“高山鸣凤,莱洲霁月”等八景,写入明清《松滋县志》,名扬荆楚。老城与长江同走向,周长七里,城高三丈,护城河环绕,宽二丈,深一丈。松滋老城出过大清乾隆四川广西提督彭承尧,排在紫光阁功臣榜第十六位。还出过一个至今仍被民间隆重祀典的人物——王其勤,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22岁中进士,授无锡知县,到任后第三天,就商议抗倭与修筑城墙事宜。70天内将无锡土城垣改建成一座长18里、高2丈的砖石城墙。倭寇侵犯无锡,他亲自督战,历时18天,击溃倭寇,全城得保。王其勤卒后,民众在南门建造了松滋王公祠,塑其像,尊为“南水仙”。每年三月初七生日,隆重祀典。

漫漫千载,往事越千年。如今的老城镇有五万余人口,他们的家谱中多记载着安徽、江西为祖居地。全镇行政区划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9公顷,辖17个村,1个社区,187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城区面积3.18平方公里,城区主要道路5条,全长4.7公里。全镇电信、电力、电视设备全覆盖,通村公路通达各村。近年来,老城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发展、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招商引资求突破,大力实施项目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惠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和谐,狠抓作风转变提效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有序,稳步推进。

在陈镇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1998年洪水后实施移民建镇项目的新小区——义兴小区。该小区共有农户166户,747人。小区建设以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等“四化”为目标,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按照三户一个花盆的标准,在A、B两个小区摆放花盆100盆,新建花坛3个,2个小区各安装一套健身器材,修建维护栏230米,新修水泥路220米,安装路灯10盏,新植香樟树200株,新建公厕2个,新建垃圾池3个。小区自2008年开始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已成功运转多年,是老城镇第一个建成长效保洁机制的非集镇小区。看着小区里悠闲晒着太阳聊天的老人们,让我们也无比羡慕他们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到达位于老城镇中心渠三号井字沟的天星市村委会的办公楼前时,立刻被一栋栋整齐气派的别墅吸引住了。后来经陈镇长介绍才得知这群别墅林总投资约2800万元,规划建设住房99套,每套200平米,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将全面建成。目前,一期工程完成建设54栋,入住率达60%。同时,投入60万元完成小区治污工程,已于2013年投入使用。为了方便群众出行,老城镇政府已于2013年11月开工建设德义中桥。德义中桥位于德胜和义兴两村交界处,总投资170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5月份可建成通行。建成后,义兴村到松滋市区距离将缩短至15分钟。老城镇的龙头桥属于市级保护文物,因年久失修,经报请包括文物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批准,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70万元,预计2个月内可以通行。这又是利民的大好举措。

招商引资求突破,老城人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涂光兵是松滋市老城镇碑亭村8组村民,荆州市人大代表。他外出打工,凭着自己聪慧的头脑、坚韧不拔的毅力,多年打拼,手头终于有了些积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浙江桐乡一朋友处,看到朋友种植的大片杭白菊。松滋老家也能种杭白菊吗?“当然可以”,朋友的话让他萌生了种植杭白菊的想法。他多次往返松滋、浙江,反复调查,决定在本村试种杭白菊。通过试种,老城镇完全可以种植。2011年,涂光兵与村委会协商,按照1300元每亩的价格在该村10组租赁土地170亩,然后将租赁的土地以450元每亩反包给村民管理,由他提供种苗、技术及所需相关生产资料。被租赁土地的农户可以在菊花种植基地打工,每天能有70至80元的收入。杭白菊种植,经过当年的规模经营,产值达到280万元,亩平收入9000元,涂光兵和农户实现了双赢。2011年3月,由涂光兵牵头发起,松滋市碑亭菊花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现有社员104人,菊花交易加工厂房一栋,加工设备18台,注册资金360.6万元,总资产150万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合作社会逐步创造“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员大会+理事+监事会”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注册的“雅珊”牌菊花俏销奥、港等地。近年来,多次荣获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先进专业合作组织”等荣誉。杭白菊成熟的季节,是菊花基地最热闹、也是涂光兵他们最忙的时候。采摘1斤鲜菊花交给合作社就有1元钱的报酬。在杭白菊收获季节,前来采摘菊花的人群络绎不绝,最多的1人1天采摘100余斤。

走进紧邻老城镇政府的老城文化站,昔日的大关庙遗址上开辟了全国第一家乡镇文物园,在1984年得到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字。文物园主要是石刻文物,其余文物都被上级博物馆征调了。在文化站,我们还看到了《老城今昔》专题展。老城搜城访古,文化站站长黄云女士还热情地为我们当起了导游。听黄站长说在老城“慕远堂”,有一位在广州创业的刘姓人士,捐资50万元在老家办了一家思无涯“农家书屋”,仿徽派建筑风格,堂后设有专门的祖先灵位。老城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充盈着华夏子孙的精气神。老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也走出不少人物,近的有人称“小宋祖英”、保姆出身的歌手邓思琪,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胡思勇……黄站长介绍,老城的芹菜特别脆嫩爽口,老城的“上明”柑橘特别甜,老城的“上明”花生特别香脆可口,老城的菊花茶特别沁人心脾!

杨玉兰

杨玉兰,女,1977年12月出生于刘家场,中共党员,从事民营企业。散文《早餐》登载于《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征文《雨季不再来》获全国《华夏杯》三等奖,小小说《春生》发表于《荆州文学》、小说《黑舞》发表于《松滋作家》、杂文《谨防‘病从眼入’》发表于《番禺报》、现代诗《我多想》发表于《洈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