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老城是松滋的古镇,人文典故诉说不尽。从秦砖汉瓦的古建筑遗迹,到现在仍在被人们使用的千百年古井群落,甚至一不小心就踢出来的陶罐,无不在低沉地向人们述说着一串串老旧的故事。

继续阅读戴家银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老城跟荆州一样,建有高高的环形城墙,城墙外即是护城河,要进城、出城必经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和石板桥,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市上商贾云集,熙熙攘攘。

碑亭河冲成数十丈的深潭,于是,“碑亭潭”得名。潭有多深?无人知晓,至今是个谜。据传,有人曾用四两丝线对其进行过探测,却探不到底。一百多年来,即使是上世纪60年代连续干旱三年,也没水干底现。

继续阅读向光荣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展开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历史上的老城(或上明城),还是当今的老城,上北下南,居其顶端。昔日之老城,犹如一把展开的扇面山水画,县治老城就是这把扇子的轴心。

继续阅读向光荣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白龙埂传说,不仅仅只是传说,今日白龙埂低丘开发,实现了白龙埂人誓将水土流失、黄土裸露的不毛之地变成花果山的梦想,成为了长江的绿色屏障,富民的绿色银行,幸福的人间天堂。

继续阅读向光荣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这大水惊动了在宜诸山上的凤凰,它飞到天空一看,我的妈呀,大事不好。于是飞到长江上面看个究竟,正好看到虬龙在那里得意的串上串下。凤凰哪里容得下虬龙的行为,一下扑过去就啄虬龙的眼睛。虬龙没有想到会有人来制止他,一个翻身就飞上天空和凤凰斗了起来。

继续阅读山海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他知道这是文昌菩萨,此神专管天下文化教育和科举。崇敬他地方上文化就会昌盛,个人读书就会步步高升。崇敬他人们就会祸去福至,发家致富。

继续阅读袁世林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史姓、袁姓、王姓这三户人家经过多年的艰辛创业,从众多乡民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松滋有名的富绅。他们农、商并举,勤奋创业,事业如日中天,产业不断扩大,天星市的农田和商业都为他们所垄断。

继续阅读袁世林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我站在家乡这条河的大堤上眺望,情思无限,我深感历史的厚重,已逝去的一幕幕情景不时在我脑海中萦绕。松滋河水静静地向远方流去,好像要向人们诉说一些故事。因为它见证了我家乡的沧桑巨变。它现在看见的不再是疮痍满目的景象,而是一幅幅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画图。奔流吧,松滋河,我们的母亲河!

继续阅读袁世林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因为他偷富不偷贫,偷强不偷弱。把偷到的财物还分给鳏寡孤独之人。家中还养有两个孤儿。他为人豪爽仗义,人称他为义盗。

继续阅读袁世林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前后共有9年,我在3所学校任教,即老城小学初中部、老城中学(后来的松滋县第三中学初中部)和老城镇中。出道不久的我,不过28岁,在他处打下基础。正是做事业年龄,在这里成长并成熟起来。老城待我不薄,成就个人追求,实现社会理想,算是给了平台。

继续阅读曾令麟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高等小学堂 ——记老城小学建校110周年

在老城文物园内,有一块宽四尺五寸、高二尺、厚二寸的石牌,上面用繁体楷书刻有“高等小学堂”五个大字。这块石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胡清云任老城文化站站长时,为创建文物园,在全镇范围内搜集石刻古迹而找到的,至今它已有110岁了。它,高等小学堂,就是老城小学的前身。清朝末年,清政府用庚子赔款退款资金而修建的新式学堂的校门门牌。

继续阅读戴家银2016年07月13日人文轶事

1963级学生李承望曾写有一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军训趣事:念初二时一个黑夜,岳中宝主任领着师生上山“捉特务”》:夜半骤响警哨声,爆竹引我入山林。七里冲下抓特嫌,抓了中宝岳主任,凯旋归来已天明,同学谈笑乐煞人。收拾纸笔窗前坐,指望日落又出营。每到秋收季节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

我与这世界一起度过了将近二十年,它实在是走的太快,童年的时代已经远去,被远远抛弃在历史与时间中隔断了,早已没有了物质依托。所以我只能希冀能够让这些遥远的过去在我的脑海中刻得更深一点,不断回响在我的生命中,以让我的存在完整而深刻。

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型图书馆,就这样破天荒出现在这个千年小镇上,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爱书人前来凑热闹。开张三日,藏书竟借出大半。比较可观的业绩,喜得父亲合不拢嘴,高兴得胡站长隔三差五跑来书屋指导指导。人说,罗师傅到底是个文化人,有板眼,搞得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