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湖泊的形成及治理综述

老城素有“湖区”之称,垸内有蠡田湖、碑亭湖和黄家湖三个主要湖泊,水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鱼米之乡。解放前,沿湖地势低洼,050芦苇丛虰螺遍布,人民屡遭洪涝灾害,农业收成甚微,多以挖藕捕鱼为生,血吸虫病肆虐。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扶持湖区人民隔五溪之水,垦万亩良田,开纵横沟渠,抗御旱涝灾害,从而改变了湖区面貌。

(一)蠡田湖

蠡田湖位于老城东南,介于陈店之间,南北长,东西窄,西部靠山,是松滋县治理最早的湖泊之一。

1.湖的成因:据《松滋县志》载:“清代乾隆武进士彭承尧,系朱家埠人,生有膂力,善骑善射,出为四川督标都司,四十三年升广西全州参将,后补任西川总兵,曾带兵打退尼泊尔对西藏的进犯,是松滋历史上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死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葬于蠡田湖王家垸子双家台子。”解放后曾发现墓基遗址,望柱石狮露头可见。这就说明嘉庆年间蠡田湖地区并非湖泊,山间来水直接注入庙河。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长江“皇堤”庞家湾溃口300余丈,洪水横扫太山庙及以南大部地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长江黄家铺(今大口)溃口后,形成松滋河,河水漫溢,沿河滩地逐年淤高,蠡田湖地区成了一片低洼之地,1902年培兴垸围堤堵死了该湖出口,从此形成蠡田湖。

2.湖泊原貌:蠡田湖在治理前无固定湖面,每逢暴雨,湖水漫溢,遍地成灾。1954年,朱市、木马两乡淹没农田15477亩。该湖北起庞家湾,南抵木马口,西至铁匠铺,东临朱家埠,低水位时分为莲子湖、太山庙湖和文家湖;高水位时连成一片,统称蠡田湖。总面织5.2平方公里,总承雨面积20.7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来水面积达9.1平方公里,垸内来水面积12.4平方公里,湖泊承雨面积5.2平方公里。湖底最低海拔36.5米(莲子湖),一般海拔高程38.5~39.5米,最大容水量1100万方,一般容水700万方。湖内水产丰富,盛产莲藕,每当夏季,湖内莲花争艳,香飘数里,是松滋县主要的产莲地之一,每年产优质“湘莲”5万余斤,供出口外贸。年产成鱼400多万斤,湖内米虾蚌壳甚多。

3.湖泊治理:为了控制湖水,围湖垦田,造福人民,时任县委书记王俊杰、副县长查远澄提出根治蠡田湖。1955年冬,县水利局袁天阶进行实地勘测,原计划从宝塔山咀至上闸,沿山开渠,破湖筑堤,解除五溪之水的危害,因任务太大,上段未做,隔堤工程只做到林家坡。该工程由查远澄任指挥长,老城区由张远德、张慎伯、熊映中组织施工。1956年春上劳力7000人,从上闸至林家坡一段全面动工,全长5517米。湖内淤泥齐腰,排水困难,当时组织了80部水车排水(当时无抽水机),群众釆取瓢掏肩挑,排淤施工。为了当年受益,县政府从一、五、七、八四个区增调3000民工支援,于当年四月底完成任务,这就是有名的“五溪隔堤工程”。隔堤顶高42.5米,使山间来水控制在隔堤湖内。为了解决垦区农田排水,1963~1964年兴建木马口排水站,安装4台90马力抽水机,1981年冬扩建改装4台55千瓦电动机,水工建筑和设备由县解决。1970年从木马口至朱家埠开了一条4700米的水旱分家沟。由于隔堤湖蓄水量小,滨湖农田仍不保收,1973~1974年又从木马口至太山庙开了一条西干渠,全长6840米,底宽4~30米,堤顶高程43米,湖、田至此分家。其后,陈店、老城将太山庙湖泊继续进行了围垦,开挖了一万多米的配套渠网,解决了垦区的排水问题,农田基本保收。治理该湖共完成土方71.5万方,标工59万个(其中外援10.5万个),耗用资金20多万元,所有用工由群众负担。4.湖泊现状:治理后的湖泊仅剩1.45平方公里水面,缩小湖面3.75平方公里,分为隔堤湖和莲子湖,隔堤湖一般比莲子湖高一米左右。垦区内的低洼农田采取退田还湖,开挖精养鱼池66个,面积684亩,另有800亩低洼之地蓄水普养成鱼。现有湖泊最大容量为475万方,一般为300万方。湖内建有国营渔场一个,年产成鱼400万斤左右。

(二)碑亭湖

碑亭湖又名碑亭河,原来是长江支流的一处河段。

1.湖的成因:1870年前,长江支流入西门河(北门垴),经黄家港、太山庙、碑亭、北河出三江口,抵刘田尾(长江主流)。该河段右岸围有朱家埠“皇堤”,1870年黄家铺溃口,于1872年复堵(后称大口),阻绝了上游江水。其后,又在碑亭河上游邱家堤口切河筑堤,碑亭河从此断源截流,与长江隔离。碑亭河上游仅与黑石溪水系相连,每逢暴雨,溪水注入该河。1907年该河左岸相继围堤成垸,碑亭湖就此形成。

2.湖泊原貌:碑亭湖在治理前,涝灾频繁,沿湖人民生活贫困。时传歌谣:“有女不嫁澌洋洲,下雨涨水人发愁,庄稼十种九不收,家家户户靠鱼藕。”碑亭湖北起黄家港,南临朱家埠,东至南河垸,西与蠡田湖仅一堤之隔。总承雨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垸内来水面积12.85平方公里,丘陵来水面积18.74平方公里。河底最低高程34米,一般高程40米。最大容水量1112万方,一般容水量900万方。水面面积1.838平方公里。

3.湖泊治理:1955年在金闸下游金闸湾兴建了合众排水闸,1968年又兴建了金闸湾机排站,装机4台马力360匹,排水量共12.3立方/秒。1959年修筑黑石溪(宝塔)水库,拦截了五滨之水。1957~1958年加固围堤,堤顶高程达43米,湖田自此分家。1973年开挖两利渠,全长4500米,截断上游来水,减少承雨面积。该湖治理后,减少承雨面积22.6平方公里,解决了该区域农田排水问题,扩大耕地面积2100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0800亩,现在仅存湖泊面积0.438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为486万方,一般容水量上113万方。国家利用水面建养渔场一个,年产成鱼30多万斤。

(三)黄家湖

黄家湖位于培兴垸南部,北连韩家漕,南通庙河,地势低洼平坦。围垸前,湖面不定,湖田难分。解放后,1957年开始沿湖筑堤,始成“纺棰”形湖泊。治理前的黄家湖常年积水,虰螺蘖生。民谣曰:“湖里人,车梁形,人没进门肚进门。”这一带血吸虫病流行,百姓贫病交加。黄家湖治理前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1.5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38米,一般高程39米,最大容水量约为659万方,一般容水量520万方。

为了改变生产条件,消除洪涝灾害,灭螺治病,从1957年开始治理。1957年,沿湖围堤6000米。1963年兴建了下闸排水闸,流量为4.2立方/秒。1967~1971年先后在大口、下闸兴建了机械排水站,共装机8台,马力540匹,排水流量2.6立方/秒。到1971年止,治湖工程的排水量共达6.6立方/秒,基本解决了该区域的农田排水,围垦耕地面积2320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850亩,灭螺面积1000余亩。治理后,蓄水面积仅剩500亩。经过调整水系,修建俞家渡闸和横堤泵站后,大口、下闸两个机排站及下闸已先后失去作用。但是,围垦的部分农田仍受渍灾威胁,只得采取退田还湖的办法,由横堤、一柱观、木马口等村建精养鱼池500亩。该湖治理工程共完成土方20.15万个(立方),标工16.068万个。

(四)综述

蠡田湖、碑亭湖和黄家湖经过多年治理,增加耕地面积9247宙,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3650亩,消灭虰螺面积3000亩,滨湖农田大大减轻渍涝灾害,每年增产稻谷约800万斤,增加农业收入90万元。治理后的湖泊现有水面3330亩,比原来缩小9247亩,1954年的054最大容水量为3770万方,1980年最大容水量1991万方,现在湖泊容水量比治理前大大减少。一般年景需要排水费3万元。蠡田湖家莲绝种,莲藕每年损失51万斤,成鱼每年减少近20万斤,每年减少收入达25万余元。湖泊治理前后利弊比较,利大于弊,经济效益极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