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物见证朱家埠

朱家埠是位于松滋市北陲老城镇的一个古老集市,南距新江口12.7公里。2009年5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载明:地处东径111。44'49.8",北纬30。17'55.2",海拔高度53米,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的朱家埠长江故堤,亦称皇堤,始筑于东晋。人称“小南京”的朱家埠就建筑在起自庞家湾到黄家铺(现大口)近10公里皇堤的中段。如今仍然是该镇中部的一个新兴集镇。

松滋人只要提到“小南京”,便会异口同声地说:"朱家埠"。这个故事还得从明朝说起,“小南京”的美誉和朱家埠关庙万斤石龟(赑屃)的出土,以及清代川广提督彭承尧府砥石狮和墓碑等文物的面世,它们把朱家埠的神秘面纱一层一层地揭开。朱家埠故堤(皇堤)更把朱家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松滋始设县治于上明城,距今1600多年。县城北枕长江,西接三峡,南依鸣凤山,东临泽国水乡。县城东面的沼泽湖泊原本就是长江故道,而且历史上东北一片近40平方公里洲滩荒湖又属枝江县辖区,为使长江汛期洪水不侵袭东南一片松滋辖区,当时县府奏请朝庭便修筑了朱家埠长江故堤。皇堤海拔高出平均水平近10米,附近居民便择高而居,磊石建房,久而久之,一个古老的集镇逐渐形成。

据明代雷思霈《荆州方舆书》记载,明朝时,朱家埠已成为松滋县的五“市”之一,与采穴、涴市、仓头市、大桥市齐名(见民国《松滋文微》卷三)。当时,朱家埠北滨大江,南依竺园寺河(此河今已消失),水陆交通方便。两河之间土地肥美,盛产棉花,自古即有“朱市之棉,草坪之丝”之说,因此成为县内一个繁荣的商埠。街上建有48个“朝门”,朱姓财势最大,故称朱家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成祖朱棣建武当山一柱峰金殿,收金各地。传说,京城建康(南京)只收黄金三石三,朱家埠就收了三斗。故有“小南京”之称。尔后,由于江河变迁,加之清朝末年江堤连年溃口,集镇几经淹没,以及官匪的骚乱,镇上盛况,随之日衰。

解放后,朱家埠老街沿故堤建筑,街道长1300米,宽4米,水泥路面。昔日的吊脚楼木板房已变成高大宽敞的商住两用小洋楼。朱家埠新街位于老街南面相距近200米与之平行而建,东起金凤广场经朱家埠小学、中心卫生院、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天天超市至变电站,街道宽达40米,取名“振兴路",寓重振昔日小南京兴旺景象之意。今日之朱家埠已成为老城镇的第二大集镇。

当你走进全国第一家乡镇文物园一一老城文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园之宝一一赑屃。它就是1984年6月朱家埠关庙后出土的明代万斤大石龟(实际重量2吨),它是镇守这条皇堤安全的象征。它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也有说赑屃是龙王第九子,力大无穷,民间企望让它来降伏洪魔。数百年里它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日与继夜、恪尽职守。它的背上原本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而它只是一个碑座而已。权当它真有降魔神功吧!庆幸的是它并不寂寞,自此向西延伸的古老集镇伴它度过了数个世纪。随之与它为伴的便是清乾隆年间川广提督彭承尧府邸的三对石狮及墓碑,均于1995年前先后出土。三对石狮或蹲或卧或立,甚为精美,叹为观止。不妨亲眼目睹现存列于松滋市工人文化宫、松滋市老政府院内、老城镇人民政府门前那威武雄壮的石狮吧!彭承尧墓碑1984年出土后,现陈列于老城文物园内,墓碑高1.8米,宽1.08米,厚0.25米。彭承尧,字继勋,号则之,生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曾任四川、广西提督,紫光阁功臣,位列第十六,卒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3年),享年67岁。去世后,墓前立有(清)嘉庆三年刻:皇亲诰授建威将军、太子少保彭承尧墓碑。

新中国成立后,朱家埠便成立了基层自治组织一一居民委员会。1950年后属老城区上明乡,1958年属松北人民公社,1961年属老城区燎原公社。1975年属老城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镇属老城区朱家埠乡。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老城镇人民政府,2005年并入老城社区居民委员会。60多年来一直为公社(乡)基层政权机关所在地,一直是辖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

向光荣向光荣

向光荣,男,1949年6月出生于松滋老城白龙埂村,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政工师,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老城公社财贸总支干事、党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区(镇)党委副书记、第九、十届人大主席,松滋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事组织人事工作30年之久,长期分管党群、科教文卫和计划生育工作。现退休,终身结缘于老城,服务于老城。出任本文集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