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碑亭轶事

我带着探秘的兴趣,驱车出老城沿新老公路一路前行,与云联塔擦肩而过,经四里铺过龙头桥上皇堤不一会就到了泰山庙。这里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地方。泰山庙北面是碑亭湖、南面是蠡田湖。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泰山庙无山无庙,碑亭湖无碑无亭,然而蠡田湖确实是有蠡(蚌壳)有田有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城镇政府退休老干部江诗林同志是本地人,今年已经82岁,他告诉我说:过去,起自庞家湾经朱家埠到黄家铺(今大口)是松滋境内的一道皇堤(长江干堤),在距庞家湾近两华里处碑亭堤段经常出现溃口。为不再让江堤溃口,当地老百姓就在碑亭与庞家湾之间(现财政渔场处)修了一座庙,取名“泰山庙”,寓意稳如泰山。这座庙1956年被拆后将砖瓦木料用来修了学校。

谈及碑亭湖无碑无亭,江老说:泰山庙修是修了,但是它并没有确保碑亭堤段安然无恙。碑亭这个地方,碑亭河、碑亭湖并不是无碑无亭,碑亭河演变为碑亭潭及碑亭湖皆因皇堤以西(现朱家埠村境内)的碑亭而得其名。

据传,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堤西南朱家埠村头彭姓人家生一男丁,这个孩子自幼顽劣不恭且很有臂力,经常在村内斗殴滋事,其父无奈,便将他送至当地私塾张老先生处课读。张先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得这个学生文武兼优,大有长进。后来通过科举考试录取武状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位武状元就是后来的四川、广西提督,太子少保、紫光阁功臣、威震西南的建威将军彭承尧。数年之后,武状元衣锦还乡,前往张老先生处拜谢恩师,方得知恩师已谢世西归。为缅怀恩师教诲之恩,便出资在皇堤渡口处西南侧树碑建亭,撰文铭记。

话说渡口原本长江故道松滋段的一条河流,后因此处建有碑亭,人们就称之为碑亭河。碑亭河渡口是松滋与枝江的一处古渡,因皇堤以北为枝江辖区古江乡,1950年划归松滋时称“和平乡”,即现在的江心、来洲、新华、芦洲、芦尾、金闸、碑亭等村。渡口对面居住着王家垴、李家角及李家车路口子等几个自然村,解放后几经合并称之为团结大队。1980年更名为碑亭村,即因碑亭河而得名。

碑亭河演变成碑亭潭,继而成碑亭湖也只有近150年的历史。清同治九年(1870年)皇堤顶端庞家湾溃口,泰山庙下游碑亭段迎流顶冲,长江之水如脱缰野马直奔碑亭渡口而去,将碑亭裹挟其中破堤而入,将渡口上端不远处冲成一个万丈深渊,碑亭河从此称之碑亭潭。潭有多深,至今是一个谜,据说有人曾经用四两麻线吊上石头都没探到底,反正一百多年来无论怎么天旱,该潭从没有过干涸枯竭底朝天。1907年以后,碑亭河左岸相继围堤成垸,碑亭湖就此形成。碑亭湖北起黄家港,南抵朱家埠,东至南河垸,西与蠡田湖仅一堤之隔,总承雨面积31.6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1112万方,一般容水量900万方。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根治水患,分别于1954年在蠡田湖修筑隔堤,以拦五溪之水向南经木马口上闸排泄至庙河入松滋河;于1955年在下游金闸湾兴建合众排水闸,以排湖垸渍水入松滋河;于1959年在黑石溪修筑宝塔水库,拦五溪之水向西经桥头河泄洪入松滋河。使碑亭湖变成了松滋县老城国营渔场,年产成鱼30多万斤。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沧海桑田,原本是长江故道的碑亭河一一南江(因在枝江以南),而如今却变成了远离长江数里之遥的平原湖泊。碑亭湖如今已成人工养殖天然渔场。碑亭湖北岸及东岸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都被围垦成万亩良田。让“有女不嫁澌洋洲,下雨涨水人发愁,庄稼十种九不收,家家户户靠鱼藕”成为历史。碑亭湖两岸人民正阔步迈进新时代的小康路上,豪情满怀地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必将创造出更多的人间辉煌。

向光荣向光荣

向光荣,男,1949年6月出生于松滋老城白龙埂村,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政工师,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老城公社财贸总支干事、党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区(镇)党委副书记、第九、十届人大主席,松滋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事组织人事工作30年之久,长期分管党群、科教文卫和计划生育工作。现退休,终身结缘于老城,服务于老城。出任本文集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