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柱观追踪

1987年10月6日区乡体制改革撤销了老城区,建立老城、陈店两个乡镇。老城镇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新老公路改道。12月28日破土动工,新公路由朱家埠西街头移至东街头,沿9800米中心渠直线上马家尖过丰坪桥到达新江口。这条21公里的新老公路把如今的山水园林城市新江口与1600多年前松滋故郡老城连接了起来。在新老公路中间,有老城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名为一柱观。因该村东端有一座古寺一柱观而得名。相传“一柱观”原为“鱼柱观”,说这座寺庙是用一根巨大的黄鱼脊骨做成的中柱,一柱支撑如蓬盖。由于寺庙建造在平原湖区,江堤屡屡溃口,寺庙屡遭水毁或淹没,千百年来屡毁屡建,使得一柱观在松滋保存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柱蓬莱”是松滋古八景之一。

松滋文化名人朱厚宽先生《一柱观考》开篇言:“一柱观是荆州地域久负盛名的古建筑,它以奇特的结构,独立擎天的精神而芳名远播,吸引了历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北朝的梁朝起,至清朝同治年间止,其间1300余年,赞美它的诗人就有15位之多。”

“蓬莱在望俨仙居,一柱支持尽有余。独立擎天凭实地,空中楼阁漫相如。”这首诗是清道光壬午(1822年)举人、癸巳(1833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四川乐山知县,后调遂宁代理嘉定知府,治乐山的老城黑石溪(现陈店镇柏杨村)人刘用宾(人称八老爷)咏赞松滋古八景《一柱蓬莱》的诗。查阅清康熙本《松滋县志》也载有咏赞“一柱蓬莱”的一首124古诗,诗云:

宫观巍巍一柱间,奇功须信古人难。

凭空幻出神仙境,莫信蜃楼海市看。

史载“一柱蓬莱”原址位于松滋老县城以东20里罗公洲上。清康熙本《松滋县志》卷十八载:“宋临川王刘义庆于罗公洲立观甚大,而惟一柱,结构工巧,俨然仙都。”那是距今1500前的时候修建的一柱观。《汉语大词典》也有记载:“一柱观,古迹名。在湖北省松滋县丘家湖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在镇,于罗公洲立观,宏大而惟一柱,故名。”《松滋县志.舆地》(同治本)载:“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松滋县令吕令问移观之名于大桥(老城东二十里)。”后屡圮屡建,一柱观地址也几经变化。根据松滋县令陈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题诗推断,1870年以前,一柱观又移址松滋县城东门外的庞家湾附近。“同治九年(1870年)诸堤毁,庞家湾庙倾寺无存,改建新寺,非昔日宏敞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重建一柱观于朱家埠以南6里处,仍保持一柱上顶的结构式样。后又毁。当今徒有地名。那就是说老城镇一柱观村境内的“一柱观”古寺是毁于全国解放以后二十世纪。1980年全国地名普查后,才将解放后的和平、东星、民主三个自然村(时称大队)合并的东星大队改名一柱观。

我依据以上线索一路追踪。2017年12月5日,我约上八十高龄的王德洪同志(曾任老城区财政所长、副区长),俩人驱车前往一柱观村,找到了曾经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许魁甲同志(镇政府退休干部),请他当向导踏上了“一柱蓬莱”古遗探寻之旅。我们三人沿着田间小道步行半里路程,便来到了座落于中心渠东的一柱观古遗址。展现在我们三人眼前的只是一片已种上作物,属于该村11组农户耕种的农田。无奈只能由向导详细讲述一柱观的故事。

许魁甲同志说:眼前的一片平地原来是一个占地三亩多面积,高出现在地面两米多的土台。在台子前面有一个三亩多水面的堰塘。“一柱观”遗址座落在中漕以南、距现在村委会主任李代富和村民郑启富私宅对面约200米处。2015年土地平整时才将一柱观庙台子推平改成耕地。原来一柱观古寺座北朝南建在这个高台上,前后两重,前殿为牌楼(附图),门前立有石鼓、石狮各一对。庙门石柱、石门槛。据说石柱是在“文革”中期拆庙时,当时的大队干部夏鄂勤运回了家(实物现存放其孙张世忠车库南墙边)。后殿为大雄宝殿,极为壮观,水桶粗的一柱高达十米,直立在一尊六棱形巨石基座之上。这个基座高0.8米,直径一米。据目击者称,这个巨大的六棱形基座呈水平面,上面镌刻着棋盘(此物为文物)。据说这个庞然大物重约一吨,也是“文革”中期拆庙后被废弃,后来村校合并时被运到中心渠十号桥西一柱观小学,即现在的“老城镇实验幼儿园”。我们走访调查高碧国园长得知该文物曾被推到后院墙外填埋在耕地里面了,他说现在8组黄万忠组长知道被埋地方。我们顺藤摸瓜又找到了黄组长,他说用钢钎应该能够探测到。我们期待它的出土,重见天日,早日与世人见面,让文物再放异彩。

向光荣向光荣

向光荣,男,1949年6月出生于松滋老城白龙埂村,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政工师,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老城公社财贸总支干事、党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区(镇)党委副书记、第九、十届人大主席,松滋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事组织人事工作30年之久,长期分管党群、科教文卫和计划生育工作。现退休,终身结缘于老城,服务于老城。出任本文集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