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老城镇中记忆

1962年,老城镇镇长姚永棣发现经常有很多青少年在街上闲逛,经询问方知他们是小学毕业而失学在家的学生。于是他想到何不在老城办一所初级中学,以滿足这些青少年的求知欲望。

事不宜迟。他马上将自己的想法向区委作了汇报,区委经过研究:同意在老城民办小学增设初中班,决定由岳忠宝、李克农二人任教,岳忠宝负责具体工作。经过简单的筹备,当年招收新生30名,9月1日正式开学。

次年,扩大招生范围,学校将招生广告贴到新江口和枝江百里洲。出乎预料,这年秋季招收新生120名。此时学生共有三个班150人,民小已容纳不下。经请示区委,校舍迁至“文昌宫”。至此,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寝室、厨房。又调来了王传清、汪正秀、余圣凤、李萍四位教员,1963年9月1日“松滋县老城镇中学”正式挂牌。镇长姚永棣兼任校长。

1964年秋季又招收新生250名,教学班增至6个,学生总数已达400余人。这些学生分別来自荆、宜两地区的宜都、枝江、当阳、松滋四县,而且90%是住宿生。这时教师也增加到十几人。曾在镇中任教的教员有:岳忠宝、李克农、杜海志、刘嗣华、王传清、李萍、汪正秀、余圣凤、杨邦毅、廖德成、杨建新、余子光、李作年、王兴发、覃孔惠、罗受章、李家顺、邹昌顺、朱登林等。其中有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还有大学助教。此时,区委将熊祥贵调來担任该校专职校长。

镇中从开办到1964年已有两年時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条件仍然很差,连厕所门都是竹篱笆,教学设备简陋。没有标准教室,没有理化仪器,只有办公桌和课桌。体育设施也只有两台乒乓桌、一个蓝球场和一组跳箱。当时,办学条件极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但由于任课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学生勤奋好学,求知欲强,学校仍然办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镇团总支在学校建有团支部,分班级建有团小组。每年五四青年节都有强烈要求进步的学生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组织纪律观点教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近郊水域游泳。1966年7月1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为响应毛主席“到江河湖泊去游泳”的号召,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1964级女学生黄继凤等参加了老城区武装部组织的老城西门河武装泅渡,劈波斩浪游过江水湍急的千米松滋河直抵江心洲。春暖花开的季节,组织学生春游,爬宝塔观美景,呼吸新鲜空气,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秋季开学后,利用秋高气爽的夜晚,组织学生野营,到南门外的七里冲拉练,开展军训。1963级学生李承望曾写有一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军训趣事:念初二时一个黑夜,岳中宝主任领着师生上山“捉特务”》:夜半骤响警哨声,爆竹引我入山林。七里冲下抓特嫌,抓了中宝岳主任,凯旋归来已天明,同学谈笑乐煞人。收拾纸笔窗前坐,指望日落又出营。每到秋收季节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1965年仲秋,阴雨时间长,棉花采摘有困难,学校就组织学生到江心洲帮助拣棉花,吃住在农家。那时是队为基础、三级核算的集体经济,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又增加了干群之间的感情。镇中此时已小有名气,并成为全区民办学校一枝花。教育组长也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给镇中师生以极大鼓舞。

镇中学制三年,所学课程与国立中学一样,并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具体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地理、历史、音乐、体育。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还参加了全县中学的一些活动。1965年学校派出了25人组成的体育代表队,参加了全县中学生春季运动会,夺得乒乓球赛亚军,仅次于松滋一中,受到县里表扬。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证也由教育局颁发。1965年首届毕业26人中,录取高中13人,升学率达50%,这些学生以后升入高等学校的有3人。镇中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在各条不同的战线上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据我所知:现居武汉的有刘宜雄、陈沛梅、邓家功、徐先云、戴忠新、余常芳、熊芸芳;在荆州的有吕治明、关纪凤、王远兰;在宜昌的有胡功成、周厚美、李永芬;在枝江的有戴方喜、杨大禹、杨大芳、董维英、朱家梅、吴昌明、金盛春、秦新善、朱本万、冯业轩、黄德祥、李绪强、刘宗桂、尤先武、李伯韬、李承望、傳庆耀、傳必年、向厚玉、樊哲林、彭宗秀、李阳柳、李祖梅、李道芬、胡世玉、刘立珍、曹一桥、杨勇;在松滋的有李万华、张岳、张代永、向光荣、向家珍、刘昌珍、许第凤、王佐东、刘代新、陈明常、陈远生、刘卜明、王贵、邓继泉、赵安新、黄继池、黄继凤、王一凤、龚方权、周泽玉、周泽亚、邹应林、吴德桂、杜凯、黄运成、胡世刚等。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工作得很出色,这是镇中的骄傲!

镇中的经费全是自筹,没有国家拨款,仅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教师一律每月29元工资,无一例外,所剩余额全都用于购置设备。1964年一次性向宜都家具厂购置课桌300套,用船运到离校5华里的桥头河,再由全体师生搬回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镇中于1968年停办。虽然镇中只办了短暂的6年,仍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人材。時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老镇中连同“文昌宫”已不复存在,但镇中往事仍记忆犹新,镇中精神永在。愿从镇中走出的校友生活愉快!

刘嗣华

刘嗣华,男,1941年9月12日出生于宜昌市,大学文化。上世纪60年代曾在老城镇中学担任俄语教师,现为松滋市技工学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