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我所认识的抗战诗人胡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松滋市第一任文联主席、松滋县委文化工作队队长、县文化馆馆长胡拓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胡拓同志的老同事,我想写点与胡拓同志共同经历的事情。

胡拓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回忆65年前的1950年12月,我和省立松滋中学的同学宋世松、贺天玉一道从老城来到松滋县城新江口考入松滋县委文化工作队,参加革命工作。当时我还未满15周岁,胡拓同志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我们被召入伍的时候,一共是56名队员,来自各地各行各业,有正在就读的学生,有小学教师,有热爱音乐和美术的同志,也有正在上班的工人和店员,还有一些农村人员,作为炊事员招进来,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当时我们吃供应制,每月发115斤米(折成人民币发到个人),发衣服、毛巾、蚊帐、肥皂、牙刷等,女同志每月还有几角钱的卫生费。食堂炊事员每天用脸盆装菜,八人一桌,一桌两三盆菜。晴天在门前大场子上蹲着吃,下雨就端到屋里吃。睡觉呢,开始睡地铺,男女各几间,铺上稻草,再放各人被子,一年后才买单人床……大家工作时认真负责,下乡男女都穿草鞋,参加各种工作组。如土改、秋征、查田定产、粮食统购统销。胡拓同志是一个爱憎分明、严于律己的人,每天上午政治学习两个小时,不准任何人迟到早退,学《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联共(布)党史》、《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直到如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看书读报的习惯。这一点,除了感谢我的祖辈外,还要感谢胡拓同志。他引导我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胡拓青年时代参加了共产党,为党作过很多工作,并且是“12·9”运动的急先锋,写过许多不朽的革命诗篇。

以后虽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始终人不在党,心仍在党。解放前他就回老家松滋老城任小学校长,组织剧团唱进步歌曲,演革命戏剧,后与杨启鼎、胡垦、陈坚演出《雷雨》,自己扮演老地主。刚解放时,松滋剧团排演了《血泪愁》《王秀鸾》《白毛女》等革命歌剧,并四处演出。我上学时在新场(涴市镇内南河桥附近)老家就看过他们演出的歌剧《血泪愁》。我们参加工作后,胡拓同志经常给我们说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主线,坚持“双百方针”。胡拓不是一个口头革命派,他是一个实干家,文化工作队能时时、处处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如土地改革时期我们排演了大型话剧《劈金匾》。抗美援朝运动中,我们排演了大型话剧《不堪一击》。1952年初,中央颁布新《婚姻法》,我们排演了大型歌剧《小二黑结婚》。大生产中,演出大型歌剧《王秀鸾》。特别是领导文工队员常到群众中搜集一些素材,立即编成小演唱材料。如我们在陶家铺乡土改中抓住长工苏香姑报出地主谢××分散在他家的金手镯、毛毯等贵重物品并交给农会的典型事例后,立即编成小歌剧在全县公演,对土改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说胡拓一生坎坷,是因为他脱党后,在那段抓阶级斗争的年月,始终被人说三道四,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陪斗、游行……他的思想过得并不愉快,但是他始终对党对人民无怨无悔、积极向上,把60多人的这个集体领上正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化工作队和文化馆共计有60多人,没有一个青年团员,更无一名中共党员。我永远忘不了1951年11月的冬天,他领我到团县委,为我请入团介绍人的往事。团县委组织部长熊文亮接待了我们,并找来学生部长丁彦超同志,丁在进驻省立松滋中学时就认识我(因当时我是校学生会干部),一起开过两次会,并决定由丁彦超同志做我的入团介绍人。在回来的路上胡队长对我说,你是我们文工队的希望,今后一定要加强读书学习,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这些话我记住了一辈子。第二年3月又发展了店员出生的向力君同志入团,在1952年5月与县委会的团员成立了一个联合团支部,我当选为团支部宣传委员。

胡拓同志是县人大代表、县人委会委员,也是历届政协委员。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次运动中,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心连心,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引领大家一齐走正确的道路。

胡拓同志一生清贫,孩子多,自己又多病,一家老小全靠他与陈坚老师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在土改结束后的1953年初,全国进行了工资改革,我们由“包干制”改为“薪金制”。当时我已调到县妇联工作,但我知道,胡拓同志定为行政20级,每月拿61元的工资,到他60岁办离休时还是行政20级的工资,我不知道这几十年他是怎样挺过来的。但我知道,他无怨无悔,永远不计较个人得失,直到生命结束,离开这个世界,他也只是行政20级,这就可清楚地看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胡拓同志组织观点强。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组织原则。他在1951年8月因患肺结核,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做了很大的胸科手术,拿掉了两根肋骨,医生开了两个月的休息假单。在他回来休息一个月后,县政府财政办公室的夏家梁同志来通知:县委研究抽调你们30人组成两个工作组,到下面去搞“秋征”。此时胡拓同志二话没说,将我们分成两个组,湖区、山区各派一个。我当时跟着胡拓同志到了十区。区政府设在复兴场,区委书记房英广同志把我们又一一分到各乡,到群众中宣传“公粮、水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发动每家每户踊跃交公粮。我们随时表扬积极送公粮的好人好事,并写了很多小演唱材料,两个组都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公与私面前胡拓同志永远是先公后私,先组织后个人……他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影响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比如在刚刚解放的1949年7月,他从老城带着热血青年王牧(八高学生),注①、胡垦、魏大玉、吴存娩等到县城,参加工作,直到他们各自离休。1950年建立文化工作队后,他言传身教,带着年轻人勇往直前,如杨启鼎、向力君、靳开滨,贺天玉、朱加宣、朱加林、宋世松等,到了六十年代有胡志寿、雷明华等。

1987年5月,胡拓同志逝世。我从八宝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我记得当时参加追悼会的只有县委查书记、副县长刘明哲和宣传部长。我们当年的同事们如宋世松、苏一中等都未过来,胡拓同志的胞弟胡开滨(荆州三医业务院长)是我省立松滋中学的同班同学,都没有来参加葬礼,只发来一个电报,我感到很凄凉,很伤心……

最近胡拓的儿子给我送来了胡拓同志的诗集《太阳照在她的头顶上》。这本诗集,凝结了胡拓同志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生经历。我连夜急速诵读一遍,我真的感慨万分,热泪盈眶。胡拓同志是一个了不起的现代诗人!他以敏锐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和对党、对民族、对人民的满腔赤诚,写下这些不朽的诗句,正如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又好比进军的号角,响彻长江南北、黄河两岸,激励着中华儿女奋起抗战,把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土地!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生在战斗,在呐喊,直到……他爱憎分明,对几千年封建制度、对发动战争的帝国主义列强和一切反动派,恨之入骨!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政策,他爱,爱得那样深沉!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进步,每一个新生事物在他的诗中变得五彩缤纷。每一项成果在他笔下,闪现出夺目的光彩!如《葛州坝放歌》《把土地看做黄金的人》,不正是在他古稀之年卧在病塌上定稿的吗?我很喜欢《不是诞生在马槽》,世人都知道,圣母玛利亚把耶稣诞生在马槽,我们却把自己的孩子诞生在防空洞,还有《眼睛》《夜的葬曲》《请月亮广播》等……这些不朽的诗篇正如一支支利剑直射敌人的胸膛。“余热不能让沸腾的血液冷却”,这是胡拓同志的诗句。胡拓同志在古稀之年才定稿《把土地看作黄金的人》这几千字的长诗,他是在病榻上结集这本诗集的。这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字里行间,展现着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人格魅力。这本诗集,使我分明看见一个现代诗人对人民的忠贞,听见他的心合着祖国前进的脚步一起跳动。“诗言志”正是胡拓诗魂所在。

胡拓同志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注:省立松滋中学的前身是由郧县迁入的湖北省第八高级中学

(原载2015年第3期《洈水》文学双月刊)

此文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中被评为“海燕杯”三等奖。

陈继芳陈继芳

陈继芳,女,市妇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