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老城向家四兄弟

老城人谈起向家四兄弟都赞不绝口!大哥向定乾,二哥向定坤,三哥向定元,后因祠堂改“定”为“家”,老四便取名向家武。四兄弟在国家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旧社会的向家可是一个几代文盲、家大口阔的贫困家庭,七姊妹中三个送人、两个帮工,父子两代人为躲避壮丁吃尽苦头。解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家老奶奶一百多岁离世,父母亲去世时均超过了85岁。在良好家风传承下,全家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孩子们个个有出息,7姊妹6个是共产党员,老大、老三和老四分别在航空、兵器和航天等国防重要部门工作,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老大和老四成为副厅级干部,老三和老四还是教授级科技领导干部,老二在家乡也是优秀的基层干部。向氏四兄弟可谓是老城地区的佼佼者。

老大向定乾

向定乾出生1930年中秋节,上过三年私塾,15岁去老城“大盛昌”铺子当学徒,直到1949年解放。1952年由松滋总工会派往武汉职工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机械部中南工程管理局六公司做统计。1958年南下广东江门市参加并负责我国首座集榨糖、造纸为一体的联合工厂的建设。1959调到广西南宁,1961年领队到广西来宾建设接收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大型华侨农场,历任广西区建筑公司工地党支部书记、公司团委书记,纪检书记,作为优秀干部多次获得自治区和南宁市表彰。1964年作为青年干部下基层锻炼,任建材部临桂滑石矿党委书记,该企业后来办成为合资企业。

正当1975年在调任桂林地区物质局长时,为照顾家乡的3位老人,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任命,申请回湖北老家。几十年来,他工资的60-70%寄给家乡的老人。当时因为不能回松滋,被分配到荆门航空部322厂,任组织部长,副厂长,其间承担了大量人事工作。 1991年退休。退休后返聘一年,行政级别为副厅级。

向定乾尽管只读过三年私塾,但平时十分注意学习,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常常在报刊或杂志上写点文章,被人感觉是文化人,也因此被怀疑“往低学历造假”。“四清”、“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上多次派人来老城调查过。

令向定乾一生最为难忘的是,1958年在广东江门工地上曾经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总理问他那里人后,夸他外地人在广东做青年工作不简单,勉励他好好学习,特别要学点广东话。为此1958年8月,向定乾在《南方日报》发表了《幸福会见》一文。

向定乾关心家乡建设,70年代曾多次往返广西与北京建材部,为家乡跑水泥指标批文。为建设杨林市大桥,调拨了数百吨水泥。到荆门工作后又先后为中学、医院调拨煤气和钢材等等。

老二向定坤

向定坤出生于1932年12月,在老城断断续续读过两三年私塾。1951年参加工作。最初在沙道观棉花部门做棉花检验员,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5年到荆州培训班学习半年,毕业后调到老城棉花采购站任副主任,1957年借调到县审干“五人小组”。1959年调到刘家场人民公社任组织委员,1970年调到杨林市任区委书记(下辖杨林市和万家两个人民公社,以及洈水的部分流域)。当年在向定坤带领下建成了杨林市大桥,使杨林市不再成为孤岛。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向定坤抓生产,使杨林市的粮食产量跃居全县第一,成为松滋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先进地区。

1975年,向定坤调到县计划委员会任副主任兼任劳动局局长,分工负责下属四个局(劳动、物质、统计、物价局)的党务工作。在此期间主要解决了全县千名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工作。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一要做知青点工作,二要摸清知青特长和要求,三要寻找接收单位。在那个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那些出身不好的知青安排难度很大。由于县委政府领导重视,全县的知青基本得到了安排。现在提起这些事,好多知青对向定坤仍然心怀感激。他们其实应该感谢党和政府。为了让知青尽快上岗,还专门办技校进行岗前培训。向定坤对全县职工福利、劳保、抚恤进行了一次调查清理,为了安抚部分特殊职工,有时还亲自参加丧葬会,带去县领导的关怀和慰问。

向定坤聪明好学,心灵手巧,从小跟父亲学会做酥食点心,会炒菜做饭。他自己虽然读书少,但坚持用微薄的工资支援弟妹上学,让他们多读书。平时自己也注意学习,搞调查、写报告、学文件,后来甚至在万人大会上作报告也发挥自如。

2014年病故。

老三向定元

向定元出生于1934年11月29日。小时候曾在老城杨洲子帮地主放牛。向定元自幼聪明过人,用两年时间读完小学,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初中学业, 1953年中考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 “省立八高”(当时跨省的重点学校)初中部,学校首次用大红榜将状元向定元的名字贴在校门口。1953年考入荆州中学读高中,1956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中学期间,向定元是老城有名的文艺积极分子,老城话剧演出时总有他的身影,经常活跃在老城戏剧舞台及大街小巷。为配合形势,用歌声向街道居民宣传党的政策,慰问大堤上抗洪救灾的民工们。上大学时,向定元是“北京大学生合唱团”的成员,活跃在首都舞台。

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多项工作,先是分配到成都兵器工业部208厂任技术员,1965年调到西安工学院当助教,196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为支援“三线”建设,1970年来到湖北宜城大山区兵器部华光厂任检验处长,成为工厂主要技术骨干和产品质量把关人。

向定元还是兵器工业部理化考评委员会委员。作为兵器工业技术干部,1961——1965年编写了《光学玻璃及其检测方法》国家军用标准,1966年主持完成了西安工业学院光学实验室建设,1967——1970年参与并完成了我国第一台YAG激光测距机系统制造和兵器配套激光测距机的改型工作。80年代成为兵器工业 “国家八号重点工程”的负责人之一,由于其突出贡献获得国家机械委员会授予的“二等功”。还曾获得湖北省国防工业委员会授予的“湖北省国防系统计量工作先进个人”的殊荣。

向定元获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生前曾获过国家批准的“光致变色玻璃镜片的制造办法及镜片制作”发明专利。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2014年1月病故。

老四向家武

向家武,1940年10月出生在日本疯狂轰炸老城时的逃难途中,小时送给一个刘姓的农民当儿子,三岁回到父母身边,读过一年私塾, 1953年从松滋老城小学毕业,同年以老城唯一的 “正取生”考入松滋中学分部(老城)读初中,1956年以各科90分以上成绩保送到新江口松滋一中读高中,1959年考入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

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钱学森任院长的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工作,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集体转业到七机部(航天部)。历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研究室主任(正处级)、研究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科技委副主任、党委委员。行政副局(厅)级,航天部部管干部。2001年退休,后返聘负责总装备部重要项目的带头人,两年后因身体不适辞聘。

在航天领域,向家武从事航天科学研究、设计以及科技管理40年,参加过重大战略武器和战术武器的研制及飞行测量工作,并获得过有关部门的多项奖励,包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委科技进步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向家武还出版了几本业内专著,参与编写了“宇航大辞典”,主持并编写了多篇 “国家军用标准”( 至今仍在用)和“航天科技报告”,翻译过几十万字的书藉和文章,并在内部或公开的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为引进技术和设备,向家武曾经到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有关大学和公司考察学习。

向家武向家武

向家武,1940年10月出生,1959年考入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钱学森任院长的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工作,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集体转业到七机部(航天部)。历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研究室主任(正处级)、研究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科技委副主任、党委委员。行政副局(厅)级,航天部部管干部。2001年退休,后返聘负责总装备部重要项目的带头人,两年后因身体不适辞聘。向家武还出版了几本业内专著,参与编写了“宇航大辞典”,主持并编写了多篇 “国家军用标准”( 至今仍在用)和“航天科技报告”,翻译过几十万字的书藉和文章,并在内部或公开的刊物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