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angmingwang.com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老城情结

老城,是生我养我的一方热土。1949年6月27日,我呱呱坠地,降生在老城西门外溯江而上三公里处的白龙埂山岭上一个穷苦农民家里,这里与枝江县百里洲一河之隔。

“生不逢时”,有人常埋怨自己出生的时间不佳或怀才不遇,没有贵人相助,没有伯乐举荐。我却不同,生正逢时,《中国共产党松滋历史》第一卷称:七月上旬,中共松滋县委、松滋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松滋县指挥部在应城组建。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南渡长江,进抵县西北,军后勤部设老城。戴家银先生《解放战争中之老城纪实》写道:“1949年7月16日,从老城南门外进来了两个陌生人……这两个人拜访了老城各大商家,以及开明人士杜俊,老城小学校长胡明清等人。第二天,由小火轮拖带着三条大木船靠在西门河码头上,随后大约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登岸,中间是医务人员勤杂人员抬着重伤员(四野程子华兵团的野战医院设在老城)……在杜俊、胡明清等人的率领下,老城人民打起了红旗燃放鞭炮,“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热烈庆祝松滋老城胜利解放!”“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此起彼伏。从此,松滋老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天,我也刚好来到这个世界上20天,顺理成章成了新社会的一名新成员。

解放之初,全县设新江口、沙道观、松滋、杨林市、西斋五个区,不久又增设了刘家场区。12月,松滋区更名为老城区,亦称第四区,辖永丰乡、上明乡和原枝江县和平乡(即今江心村、来洲村、新华村、芦洲村、芦尾村、碑亭村、金闸村)。

建国以来,乡镇基层体制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任务的变化,半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七次大的变更。但是,老城一直是区(公社)、乡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始终没有变。现在的老城,比过去变得更富、更强、更美了。

我是一个幸运儿。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儿时在乡里念完小学就到城里读初中。弱冠之年,回乡务农,二十岁入党提干,而立之年,走上领导岗位。四十多年间,我从公社清理阶级队伍专案员,整党建党工作组材料员、区财政房管员、财贸总支干事、组织干事、党委组织委员(副局级)、党委副书记、区委副书记(正局级),到镇委副书记兼人大主席以及松滋市二届人大常委。一路走来,我从没有离开老城118平方公里这片热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老城,全面广泛地接触老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景、民风民俗及现实社会发展变化,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老城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旦你跳出老城这个圈子,无论近在咫尺,还是天涯海角,无论目睹耳闻,还是媒体报道,能有哪个乡镇与老城媲美?千年古城历九朝,万斤石龟出明代,古塔古宅古墓葬,石雕碑刻文物园,诗词歌赋颂老城,恋乡情结油然生。


向光荣向光荣

向光荣,男,1949年6月出生于松滋老城白龙埂村,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政工师,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老城公社财贸总支干事、党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区(镇)党委副书记、第九、十届人大主席,松滋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事组织人事工作30年之久,长期分管党群、科教文卫和计划生育工作。现退休,终身结缘于老城,服务于老城。出任本文集总编。